问到“再生铜如何看行情”,其实挺费劲的,不是看某一个指数就能了然的。很多人以为就是跟着LME(伦敦金属交易所)走,或者看看国内的沪铜,其实那只是看大盘,再生铜有它自己的逻辑,而且挺复杂的。
再生铜,说白了就是废铜回收来的,再经过冶炼、精炼变成可以用的铜。它和原生铜(矿山挖出来的)比,成本上当然有优势,但也有它的天花板。你想啊,废铜的供应量跟经济活动、回收体系、环保政策都有关系。有时候,环保查得严,一些小作坊式的小型冶炼厂就开不了工,这就会影响再生铜的产量,进而推高价格。
我刚入行那会儿,就老是盯着LME铜价,总觉得再生铜价格也应该差不多。结果有一次,LME铜价涨得挺凶,但我们手里的废黄铜、废电缆价格却没怎么动,甚至还因为一些区域性环保政策收紧,回收量锐减而涨价了。这让我明白,再生铜的价格,除了大宗商品市场的宏观影响,更要看微观层面的供需。
再说,再生铜的品位、杂质含量也直接影响它的价格。比如,纯度越高的废铜(像是有线电视线里剥出来的裸铜),价格自然就越高,越接近于精炼铜的价格。而那些杂质多的,比如带油、带漆的,或者混有其他金属的,就要经过更多的处理,成本增加,价格自然就下来了。
废铜的回收量是再生铜价格的基石。这个回收量不是简单的“有多少废品”,而是涉及到从家家户户、工地拆迁、电器报废,再到供应链上的铜加工企业产生的边角料,最后能被有效收集起来,这中间有很多环节。
比如,我们经常会碰到一些客户,说家里有一堆老旧的电器,铜芯线啥的,想卖掉。但这些分散的、小的回收量,要真正流入到大规模的再生铜冶炼厂,需要一个强大的回收网络和高效的物流。一个地方的环保政策突然变严,比如禁止露天焚烧电缆绝缘层,这一下就减少了很多“低成本”的铜源,反而可能让那些能合规处理的废铜价格水涨船高。
有时候,我们也会看到一些大型的基础设施项目拆迁,会产生大量的废铜,这一下子就能形成一个供应的“小高峰”。但这种供应是有时效性的,而且往往是定向的,比如某个工程拆下来的,主要卖给附近的几个大型冶炼厂。这些信息,你得通过行业内的渠道去了解,不能光看大盘。
这是看再生铜如何看行情的关键点之一:再生铜和精炼铜(原生铜)的价差。这个价差,我们称之为“加工费”或者“升贴水”,它反映了再生铜企业将废铜转化为合格铜的成本和利润空间。
这个价差不是一成不变的。当精炼铜价格高的时候,再生铜的加工费通常会扩大,因为再生铜的生产商有更大的利润空间来吸收成本,并且愿意去竞购相对紧张的废铜资源。反之,当精炼铜价格低迷,或者废铜供应特别充足的时候,这个价差就会缩小,甚至出现贴水,再生铜企业为了保证生产线运转,可能只能接受更低的利润。
举个例子,在2018年左右,国内对进口废铜的限制越来越严,导致国内的废铜供应相对紧俏。那时候,再生铜的加工费就比较坚挺,即使LME铜价有所波动,再生铜的价格相对来说更加稳定,甚至在某些时候比精炼铜还要“硬气”。
别忘了,铜是一种工业基础金属,它的需求跟宏观经济周期息息相关。全球经济增长强劲,制造业、基建、新能源汽车等领域对铜的需求就会旺盛,这自然会推高铜价。
而对于再生铜来说,政策导向的影响力也越来越大。比如,国家大力推行循环经济,鼓励废旧金属回收利用,这就像给再生铜行业注入了一针强心剂。环保政策的收紧,虽然短期内可能会影响一部分低效产能,但长期来看,有利于优势再生铜企业发展,提升整个行业的规范化水平。
我们有时候也会去参加一些行业协会的会议,听听不同区域的环保部门的动态,以及国家对再生资源利用的新规划。这些信息,虽然不像大宗商品期货那样直接,但对于判断未来几年的行业趋势,非常有帮助。
那么,具体到“再生铜如何看行情”的实操层面,我个人觉得,要多管齐下:
首先,不能脱离LME和沪铜的走势,这是大盘,你需要知道整个铜市场的“体温”。
其次,要关注国内废铜的回收市场动态。这需要建立自己的信息渠道,比如跟一些大型的废铜回收商、拆解企业保持联系,了解他们的收货价、货源情况。有时候,一些地方性的大型废品回收公司,他们掌握的信息就比你坐在办公室里盯着盘面要鲜活得多。
第三,要分析再生铜企业的开工率和产能利用率。如果很多再生铜厂都在满负荷生产,说明需求旺盛,价格有支撑。反之,如果很多厂子开工不足,那价格可能就有压力。
第四,关注精炼铜与再生铜的价差变化。这个差价的大小,直接关系到再生铜企业的利润空间和市场竞争力。
最后,关注环保和产业政策。国内的政策变动,对再生铜行业的影响可能比国际铜价还要直接和剧烈。
曾经有一次,我们因为忽略了某个区域某个小范围的环保限产令,导致手头的废铜一下子失去了几个主要的买家,价格跌了不少。那次教训挺深刻的,就是信息滞后,尤其是一些微观层面的信息,对再生铜交易来说,简直是生死攸关。
总的来说,看再生铜行情,是一个综合判断的过程,既要有大局观,也要有微观洞察,更要接地气,多跟一线从业者交流,才能把握住其中的门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