赊呗是什么?一个做了好几年消费信贷风控的老家伙聊聊

债券资讯 (6) 6小时前

赊呗是什么?一个做了好几年消费信贷风控的老家伙聊聊_https://cj007.lansai.wang_债券资讯_第1张

最近总有人问“赊呗是什么”,说实话,这个问题听起来简单,但你要真想说清楚,就得聊到当下年轻人消费习惯的变化,还有背后那一整套信贷风险控制的逻辑。很多人一听“赊呗”,脑子里直接就冒出“借钱”、“还款”,就跟花呗、白条似的,其实 ?a me fait rire,感觉他们没摸到点子。这玩意儿,它不止是给你“赊”点东西那么简单,背后藏着不少门道。

“赊呗”到底是个啥?

简单来说,赊呗就是一种提供短期消费信贷的服务。但要这么说,跟推广文案有什么区别?我还是更愿意从实际操作层面去理解。你想象一下,一个年轻人看上了一件衣服,价格不菲,但他的储蓄又不足以一次性付清。这时候,如果有个平台能让他先“赊”着,分期付款,甚至短期内免费使用,那是不是就大大降低了消费门槛?这就是“赊呗”最直观的作用。

但关键在于,这个“赊”的背后,是商家和平台在承担风险。商家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提高销量,而平台,比如像我们之前接触过的一些做消费信贷的公司,就需要去评估这个年轻人到底能不能按时还款。这可不是凭感觉,而是有一整套的数据分析和风控模型在里面跑的。

我们刚开始做这块的时候,也犯过不少傻。以为只要能“赊”出去,生意就能做大,结果坏账率上来,公司差点没缓过来。那会儿,对“赊呗”的理解,真的就是字面意思,“赊”就完了,至于后面怎么收回来,就没那么重视。

风控:不是万能的,但没它万万不行

说到风控,这玩意儿才是“赊呗”这类服务的灵魂。为什么我们常说,一些平台能给出诱人的分期免息,甚至“先享后付”?除了营销手段,更重要的是它们能精准地评估风险。这评估,可不是看你有没有信用卡那么简单。

以前我们拿到一些用户的申请,就看征信报告,看工资流水。但现在不一样了,年轻人不一定有太多传统意义上的信用记录。这时候,平台的风控就会去挖掘更多维度的数据,比如你在电商平台上的购物习惯、社交行为,甚至是一些生活消费的记录。当然,这里面有个度的问题,太过了就会侵犯隐私,做得太浅,又容易漏掉风险。

我记得有一次,我们尝试接入一个新兴的“赊呗”产品,合作方给我们的数据模型,说是能“预测”用户的还款能力。当时我们有点怀疑,因为传统模型我们玩得很溜了。结果呢?他们的数据维度确实更广,覆盖了一些我们忽略的点,比如用户在某些生活服务上的消费频率和金额。但问题也出来了,有些数据交叉验证起来,会出现矛盾。比如,数据显示一个人消费能力很强,但他的社交圈子又显示他非常“抠门”。这种时候,模型就容易出错。

场景决定“赊呗”的生命力

“赊呗”的生命力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服务的场景。如果只是简单的购物分期,那跟信用卡有什么区别?真正有价值的“赊呗”,往往能深入到特定的消费场景,解决用户在那个场景下的痛点。

比如,我看到过一些服务于“教育培训”的“赊呗”产品。一个年轻人想去学一门技能,但学费不便宜。这时候,“赊呗”就可以让他先把课程上了,然后分期支付学费,这比直接一次性掏钱压力小多了。同样的,还有一些服务于“医美”、“装修”等高客单价消费的“赊呗”模式,它们通过精准的场景切入,既满足了消费者的即时需求,也为商家带来了订单。

我们当年也尝试过把“赊呗”模式用到一个小众的“兴趣爱好”领域,比如摄影器材租赁。用户可以先租用设备,使用一段时间后,如果觉得合适,再选择分期购买。这个想法不错,但推广起来遇到了瓶颈。用户群体相对小众,而且这部分用户对“借贷”这件事,接受度没那么高,更倾向于储蓄后一次性购买。这让我意识到,不是所有场景都适合“赊呗”,关键在于对用户需求的洞察和对市场接受度的判断。

“赊呗”与“套现”:模糊的边界

说到“赊呗”,就不能不提“套现”。这是很多平台头疼,但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。因为“赊呗”本质上是一种信贷,只要有信贷,就有被滥用的可能。

用户可能会通过一些非常规的手段,把“赊呗”额度变成现金。比如,某些商家为了迎合用户需求,会虚构交易,把“赊呗”的消费记录导向用户想要的现金。这种行为,对平台来说,就是直接的风险敞口,而且一旦被发现,会影响整个平台的声誉。

我接触过的不少同行,都绞尽脑汁地想办法打击这种行为。从技术上,加强交易环节的核验,比如对商户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,对高风险交易进行实时监控。但从人性上来说,一旦有利益驱使,总有人会想方设法绕过规则。所以,风控部门的工作,在我看来,更像是在跟人性博弈,而且是一场永无止境的博弈。

未来,“赊呗”会走向何方?

我觉得“赊呗”这个概念,未来还会继续演变。它会更加精细化,更加场景化。简单的“花钱不用一次付清”已经不足以吸引人了。

更可能的方向是,它会跟更多的服务深度绑定。比如,你买了一份保险,可能就有“赊呗”可以让你分期支付保费;你报名了一个在线课程,也可以通过“赊呗”来支付。而且,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,对用户画像的描绘会越来越精准,风控也会越来越智能。

当然,监管始终是绕不过去的话题。当“赊呗”的规模越来越大,它就会受到更多关注。如何平衡创新与合规,如何在保障消费者权益的同时,又能让商家和平台实现盈利,这是一个需要长期探索的课题。从我的经验来看,那些能真正解决用户痛点,并且合规运营的“赊呗”服务,才最有可能走得长远。

下一篇
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