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桂林山水甲天下”,这句口号挂了多少年,但要说起当地的经济状况,尤其是不少老百姓的收入水平,有时候确实让人有些意外。很多人会想,这么好的旅游资源,怎么就没能普遍富起来呢?这个问题,我们接触下来,感觉不是大家想的那么简单,也不是一两个政策就能解决的。
大家一提到桂林,脑子里首先浮现的肯定是漓江、象鼻山。确实,旅游是桂林的生命线,这个毋庸置疑。但恰恰是这个“生命线”,有时也成了制约。很多时候,我们看到的是旅游业的“马太效应”:大的旅游集团、高端酒店、有资本的旅行社赚得盆满钵满,但对于很多参与其中的小商户、普通老百姓,尤其是那些没法进入核心环节的,收入提升的空间就没那么明显。
我记得几年前,有一次去阳朔,想找点当地特色的小吃,结果发现满大街都是千篇一律的纪念品店,卖的东西也大同小异。问了几家店主,他们也坦言,租金高,利润大部分都被上游的供应商或者平台拿走了。他们只是打工的,或者勉强维持生计。这种“头重脚轻”的结构,让钱流到了少数人手里,没有有效地扩散开。
而且,产业结构过于单一,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。经济发展,不能只靠一根支柱。桂林虽然在努力发展其他产业,比如一些高新技术和文化创意,但从整体上看,旅游业的占比依然过重。一旦遇到外部冲击,比如疫情,这种单一性就会暴露无遗,整个经济都会受到严重影响。那种“靠山吃山,靠水吃水”的模式,在现代经济体系里,需要不断升级和多元化。
桂林确实有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,这是其他地方难以比拟的。但光有资源,如果不善于将其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,那也只是“死资源”。我们常常看到,很多地方在开发旅游产品时,容易陷入“门票经济”或者“景点经济”的思维定势,缺乏深度的、有创意的延伸。
举个例子,桂林周边有很多古镇、乡村,本身也很有特色。但很多地方的旅游开发,停留在简单的观光层面,缺乏文化体验、民宿升级、农旅融合等深层次的内容。游客来了,看看风景,吃顿饭,买点小玩意就走了。这种“快餐式”的旅游,很难让地方经济获得持续的、深厚的动力。
我们之前也尝试过和一些乡村合作,想把当地的优质农产品通过旅游渠道推广出去,形成一个良性循环。比如,有合作的村子,他们的蜂蜜、茶都很好,我们尝试在一些旅行线路中加入体验式采摘、品鉴环节。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不少:农户的标准化生产意识不强,产品包装、品牌建设也跟不上,线上推广更是个大问题。这些细节上的断层,让本来很好的资源,难以有效地对接市场,实现价值最大化。
交通、通讯、旅游配套服务等等,这些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,对经济发展至关重要。桂林在机场、高铁方面投入了不少,这无疑是好的。但我们也要看到,在城市内部、景点之间、特别是连接乡村旅游的“毛细血管”上,可能还存在不少提升空间。
很多时候,游客到了桂林市区,体验很好。但如果想去一些周边的小众景点,或者体验乡村旅游,交通可能会变得不那么便利。这就会限制游客的深度游和分散消费。而且,城市的整体吸引力和服务能力,也需要与旅游的“金字招牌”相匹配。
还有一个层面,是区域联动。桂林周边的省份、城市,它们的经济发展水平、产业特色,其实是可以形成互补和联动的。但往往,大家更倾向于各自为政,或者缺乏有效的合作机制。如果能形成更紧密的区域旅游经济圈,资源共享,客源互送,那整体的经济蛋糕才会做得更大。
经济发展,离不开人才。一个地方的经济活力,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能否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。在旅游业非常发达的城市,很多年轻人会选择进入星级酒店、大型旅行社、或者旅游相关的管理岗位。这些岗位,尤其是在一线城市,通常有更高的薪资和更好的发展前景。
相比之下,桂林作为一个二线城市,虽然生活成本相对较低,但如果一些高端、专业性的职位机会不多,或者薪酬竞争力不足,就容易出现人才外流的情况。尤其是那些学成归来的高学历人才,他们可能更看重职业发展平台和科研机会,这些方面,桂林可能需要付出更多努力去构建。
我们之前在做一些智慧旅游项目的时候,就明显感觉到,要找到既懂技术又懂旅游行业的专业人才,非常不容易。很多时候,不得不去外地挖人,而对方也往往有更高的要求。这种人才瓶颈,其实是制约当地经济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因素。
国家和地方政府肯定出台了不少支持桂林发展的政策,这一点毋庸置疑。但我们观察下来,政策的制定是一方面,最终落地执行的有效性,以及能否真正触及到最基层、最需要帮助的市场主体,又是另一个关键。有时,政策的出发点很好,但在具体执行过程中,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,效果大打折扣。
比如,对于一些小微旅游企业,他们可能更需要的是切实的资金支持、税收优惠、或者行政审批流程的简化。如果政策的传导机制不畅,或者执行不到位,那么即使再好的政策,也可能只是“纸上谈兵”。
我们接触过不少当地的旅游从业者,他们也会反馈一些实际遇到的困难:比如,融资难,小企业抵押物不足;再比如,审批流程繁琐,耗费大量时间精力。这些都是制约他们发展,进而影响整体经济活力的具体问题。要解决桂林为什么那么穷这个问题,就得把这些“痛点”真正找出来,并且用务实、有效的办法去解决。
要摆脱“旅游依赖症”,就得让城市的功能更加多元化。桂林不应该仅仅是一个旅游城市,还可以是科创中心、文化高地、健康养生基地等等。这需要长远的规划和持续的投入,尤其是在城市配套、教育、医疗、以及新兴产业的培育方面。
城市吸引力,不仅仅在于山水,还在于它能提供什么样的生活方式和发展机会。如果一个城市,能吸引到优秀的教育资源,有良好的医疗保障,有丰富的文化生活,有新兴产业的就业机会,那么它就能吸引人才,留住人才,形成一个良性循环。
我们看到,一些城市之所以能崛起,往往是因为它们成功地找到了新的增长点,并且能将自身特色与现代产业相结合。桂林有山水,有文化,这些都是基础。但关键在于,如何在此基础上,通过创新和升级,培育出新的经济增长点,激活城市的内生动力。这不仅仅是政府的事情,也需要市场主体、社会力量的共同努力。
下一篇
已是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