信审是什么意思?一个过来人的随聊

全球市场 (4) 7小时前

信审是什么意思?一个过来人的随聊_https://cj007.lansai.wang_全球市场_第1张

“信审是什么意思?”这个问题,说实话,每次在行业新人或者刚接触金融业务的朋友们问起来,我都觉得挺有意思的。大家好像都听过这个词,知道它跟“钱”有关系,但具体是干嘛的,能延伸到哪儿,很多人就说不清了。简单点说,信审就是评估“信不信得过”,这背后牵扯到的学问可大了去了。

信审,不只是看人品

很多人一听“信审”,脑子里立马就蹦出“信用审查”,觉得就是看看你这个人靠不靠谱,会不会按时还钱。没错,这是最核心的一点,也是最容易被大家理解的部分。但如果仅限于此,那未免也太小看了这个行当。在实际操作里,尤其是咱们做互联网金融、小额贷款、信用卡审批这块儿,信审的范畴要宽泛得多。

你想啊,现在数据来源五花八门,不像以前,就是跑去银行调流水,看几份纸质报告。现在呢?你网上购物的记录、社交媒体的痕迹、甚至你手机的通讯录,都可能成为信审的参考。当然,这中间涉及到很多合规和数据隐私的问题,咱们得有个度。但核心逻辑是,要构建一个更立体的“人”的画像,从各个维度去判断你的还款意愿和还款能力。意愿,就是你愿不愿意还;能力,就是你有没有能力还。这两点,缺一不可。

举个例子,以前我们审一个贷款申请,主要是看工作单位、收入证明、社保公积金这些硬性的指标。但现在,我们会结合你过往的消费习惯,比如你是不是习惯性地“月光”,还是有储蓄的习惯。你跟家人的关系怎么样,有没有稳定的家庭支持。甚至,你使用手机的频率、APP的使用习惯,这些看似不经意的细节,都可能传递出一些重要的信号。

数据与经验的博弈

说到数据,这玩意儿可真是个双刃剑。一方面,有了海量数据,我们的判断可以更精准,效率也大大提高。比如,一个自动化审批系统,可以在几秒钟内完成几百个维度的数据交叉验证,这在过去是难以想象的。很多时候,一个申请人通过与不通过,系统直接给个结果,效率上去了,人工成本也下来了。

但另一方面,数据也不是万能的。尤其是一些新兴的、或者是我们经验判断认为风险较高的群体,数据模型可能就显得捉襟见肘了。这时候,就需要信审员的经验来“兜底”了。我记得有个同事,特别擅长从一些客户的“话术”里听出端倪。客户可能在电话里说得天花乱坠,表现得很“正常”,但就是语气里的一点点停顿,或者某个问题的闪烁其词,都能被他捕捉到。这往往是我们系统模型抓不到的,但却是非常宝贵的风险信号。

还有那种“伪装”得很好的情况。比如,一个人可能在某些平台上表现得风光无限,但私下里负债累累,或者有赌博、高消费的倾向。模型可能一时半会儿看不出来,这时候就需要信审员的经验去深挖,去判断这个人是否在“演戏”。这就好比一个医生,看片子(数据)很重要,但最终的诊断,还需要医生多年的行医经验来辅助,甚至做出一些“反直觉”的判断。

实际操作中的“坑”与“雷”

做信审这么多年,踩过的坑也不少。最常见的一种情况,就是过度依赖模型,把人变成了数据。有时候,一个好端端、有真实经营需求的小老板,因为数据模型里某些指标不符合,就被拒了。这不仅影响了客户体验,也损失了潜在的优质业务。后来我们复盘,发现是模型的一些参数设置过于僵化,没有考虑到实际经营的复杂性。

还有一种是“经验主义”的陷阱。就是某些信审员,会形成一些固定的思维定势,比如“这个行业风险高”、“这个人看起来就不靠谱”。但实际上,行业在变,人也在变,不能用老一套的眼光去看待新事物。我曾见过一个申请人,他在一个大家普遍认为“不稳定”的行业里,但他的流水、流水对应的账期、以及他跟合作方的签约情况,都显示出极强的抗风险能力。如果当时就因为行业原因直接否定,那就错失了一个好客户。

更别提那些“风控漏洞”了。有时候,一些新的欺诈手段层出不穷,我们现有的模型和规则可能根本来不及更新。比如,一些团伙作案,他们会专门研究银行的信审流程,然后批量伪造材料,或者利用一些技术手段绕过验证。这就需要我们信审团队不断学习,保持对最新欺诈手段的警惕,及时调整我们的策略。

信审的边界与演进

现在大家越来越关注“场景金融”,也就是结合具体的消费或生产场景来做信审。这就要求信审不只是看“人”,还要看“事”。比如,一个人要买车,信审不仅要看这个人有没有钱买,还要看这个人买这个车做什么用,是日常代步,还是用于营运?他的还款来源,是工资收入,还是经营性收入?这些都属于场景化的信审。而我们信审是什么意思的理解,也必须跟上这种场景化的需求。

从“只看还款能力”,到“能力+意愿”,再到“能力+意愿+场景”,信审的边界一直在拓宽。而且,随着监管的日趋严格,合规性也成了信审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。我们不能为了追求效率或者业务量,就去踩监管的红线,那样风险更大。

从我个人在【网站名称】(【网站地址】)这些地方的经验来看,一个成熟的信审体系,一定是一个数据驱动、经验赋能、同时又紧密结合业务场景,并且时时刻刻保持对风险的敬畏的体系。它不是一个静止的结论,而是一个持续动态调整的过程。

总而言之,信审是什么意思?在我看来,它是一个在不确定性中寻找确定性,在纷繁复杂的数据和信息中,去判断一个借款申请是否值得我们信任,并为我们机构的资金安全保驾护航的过程。它需要技术、需要经验,更需要一种对风险的敏锐嗅觉和责任感。这其中的挑战,以及由此带来的成就感,只有真正做过的人才懂。

下一篇

已是最新文章